高一孩子出現厭學,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問題。
問題的背后,是心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問題的背后,卻是對孩子的心理
關注、理解、支持和幫助
不少家長都會疑惑:為什么孩子們的世界觀,從青少年模式,到老年模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什么過去很多老年人拒絕上網,但是現在為什么會越來越多呢?
這些現實中常見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們的問題。
我有個同事,曾經也是一個沉迷網絡的網癮少年。
有一天,他放學回家跟我說:“媽媽,今天我跟我同學一起玩。”
他說:“可是同學都在玩游戲。”
我說:“我不玩游戲。”
他說:“我也不玩游戲。”
我說:“我覺得還是可以,可是我覺得我應該跟同學們好好相處。”
我還告訴他,有同學經常打游戲,可能他并不是真的喜歡,但是也都不影響他打游戲,所以很樂意跟同學們一塊兒玩,跟同學們一起討論游戲。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跟他說,孩子聽多了,也就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還會問:“媽媽,您不反對打游戲嗎?”
我說:“還是可以的。”
他就在客廳玩了一會,又跑到我身邊問我:“媽媽,你怎么不反對我打游戲呢?”
我說:“不反對你打游戲,因為游戲也很好玩啊。我小時候,就經常在村里玩槍戰坦克槍。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喜歡打游戲,后來,我爺爺經常帶我去網吧,他爺爺就說:“你這個網癮老爸當年就是被他網癮逼得‘死’的。”
我真的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網癮老爸,是怎么把一個“網癮老爸”變成了一個“網癮老爸”的。
把孩子送到戒網癮學校,看似是讓孩子從網癮學校回來,其實是在逃避現實。
我發現,即使是被綁綁著,孩子的大腦也很難再接收到松弛、放松的信息。
首先,孩子沒法擺脫對網絡的沉迷,導致了精神狀態的紊亂。
我們發現,很多網癮少年的背后都有一對夫妻。
比如有一對父母總是喜歡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看電視,雖然這一對夫妻整天都在孩子面前拿著手機,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是一邊不低頭,一邊嚴陣以待,我記得我們在咨詢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有問題,孩子才有問題。
那些父母自己有手機癮,卻不讓孩子碰手機的家庭,往往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只有父母對孩子不依賴,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依賴性。
國外有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行為是不是有點像我們自己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母親對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母親對自己的母親,往往會影響孩子對母親的態度。
所以,父母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有些母親為了讓孩子吃飯,節約時間,就會喂飯。
這樣的母親對孩子很不負責,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
另一方面,母親對孩子來說是權威,孩子會有一種依賴感,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和母親一樣依賴。
如果母親對孩子表現出這樣的態度,那么,孩子在母親的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自己“不重要”,
孩子便會更加內向。
事實上,母親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一輩子的。
母親應該是孩子的依靠,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母親要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難,教會孩子如何與人交往,
并給予孩子信任和支持,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孤獨的、無助的,母親一定是在他需要的時候出現的。
05
角色扮演
所謂的角色扮演,
就是角色扮演,它又是通過游戲來進行的,是最簡單的一個游戲形式,其實在不同的游戲形式中,這其中最常見的是雙人對戰。
人和人是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來進行的,簡單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種:
首先是合作
。
母親和孩子結盟,父親和孩子結盟。
然后是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運動。
最后是親子閱讀
。
閱讀的最好方式是依照書的內容來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觀點就是:
兒童閱讀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有感知、有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
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閱讀,閱讀能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好的方式是給孩子規定閱讀時間。
孩子做什么,玩什么,父母就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
對于孩子做什么,父母要做出及時的反應,可以及時指出并給予支持,如果孩子沒有做出明確的反應,則要給予幫助。
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就會逐漸淡出,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也會習慣于父母的角色,慢慢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享受孩子成長的快樂,及時給予幫助,而不是被動的安排孩子的一切。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5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