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教師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同時要求學校引導學生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要求家校合作,加強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如今,新的一學期又已開始,期待中小學生也能用更多的人際交往替代人機交往。
帶來問題的并非手機而是過度使用手機
這并非教育等相關部門首次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做出規定。2018年,教育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委先后發布《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和《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工作。2019年,教育部在回答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中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2020年,教育部在回答全國人大代表提案中再次強調電子產品嚴禁帶入課堂。逐年升格的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的關注,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中小學生沉迷手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那么中小學生有使用手機的客觀需求嗎?就這一問題,作者訪談了不同群體的代表。
受訪校長和老師都表示,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對手機依賴度不大,學生在校期間并不需要使用手機;從滿足交往需求的角度看,學校更鼓勵學生“人際交往”而不是“人機交往”;而學生如果在校內需要聯系家長,可以借用老師的手機或使用校園公用電話。
受訪學生則認為,除了和家長聯系以外,使用手機可以讓自己查詢學習資料更加便捷快速,更好地和同學朋友在課外溝通交流,還可以幫助緩解學習帶來的壓力。
雖然普遍看法是手機并非中小學生的必需,但是當下,無論學校還是家長,都不可能將學生與手機完全隔離。手機作為成年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中小學生對手機的認知。
引發問題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過度使用手機。有老師在訪談中就提到自己班級有一位優秀的高中生,每天晚自習回到宿舍后玩20分鐘手機,以此作為一天學習后的放松,非常自律,學生與手機形成了良好的相處模式。
但是,訪談中老師和家長提及更多的是管不住自己的學生,既有小學生、初中生,更多的是面臨巨大升學壓力的高中生。
有老師表示大多數學生在使用手機這一問題上很難自律,班上一個學生熬夜看手機小說,導致一個月內成績從班級十來名降到五十多名。還有老師痛心疾首地回憶一個沉迷于手機游戲的學生,“手機成了那個孩子的魂,手機被學校老師收走后,孩子覺得自己的魂沒了,然后引發了極端事件”。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而手機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網工具,占比高達93.9%;在未成年人上網活動頻率排名中,玩游戲占比61.0%,其中手機游戲又占比56.3%。從這些數據來看,如何合理管控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是國家和社會需要重點關注且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校內的一些問題根源實際在校外
學校能夠約束和控制學生使用手機的范圍只在校園內和學生在校時間,從現實情況來看,學生在校外使用手機導致問題產生的可能性更大,校內的一些問題根源實際在校外。校外的監管責任在家長,家長必須明確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這正是教育部《通知》中所強調的“家校協同育人”。
從目前校內管控措施來看,盡管各個學校的具體操作有所差異,但整體來看,小學一般利用家長會的契機,由班主任向家長建議不讓學生攜帶手機、電話手表等電子設備進入校園,同時也防止出現手機丟失等情況容易引發糾紛。初中和高中通常明文規定學生不得將手機帶入課堂,學生帶入校園的手機在上課時間段需要按照學校要求放到指定地點,學生每天放學或周末離校時再交還學生。
訪談中有老師表示自己所在的住宿制學校要求學生每周日返校后主動將手機上交班主任,周五離校時再由班主任返還給學生,對部分不主動上交的學生會進行查收,每個學期學校還會組織老師開展1-2次進學生宿舍查收手機的活動,如果學生違規使用手機,將會面臨校紀處分。但是,學生想方設法藏手機、交模型機等現象層出不窮。有老師很無奈地表示自己查收了學生的一個手機,學生省吃儉用買了第二個,最終這個老師收走了該生的三個手機。可以說,學校在管控中小學生使用手機這件事情上,有規定、有落實,但成效有限。
有老師認為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的重災區在校外,因此手機使用管控的重點應在家庭。但根據訪談中了解到的情況,中小學生家長大多要么一律禁止,要么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手段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將管控孩子使用手機的希望寄托于學校。
家長適時放下手機,給孩子更高質量陪伴
對于家長和學校來說,更應該尋找中小學生過度依賴手機背后的問題根源,并有針對性地給予解決。手機為什么對中小學生有那么大吸引力?有研究認為手機軟件和游戲的研發符合學生的心智認知;而且越是低齡的小孩越容易在虛擬世界中獲得參與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在學習受挫時,學生會通過手機游戲中的勝利來替代現實中的失敗;在情感缺失時,通過手機來給予自我安慰;學生缺乏豐富的、積極的現實生活時,往往也會誤認為手機是最便捷和最能獲得即時滿足的事物。
這意味著,正是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現了空檔,手機才會趁機而入。如果看不到學生過度使用手機背后的問題,即使老師和家長拿走了學生的手機,依然還會出現其他的替代品。
因此,從學校的角度而言,應使教育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同時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從家長的角度而言,在教導孩子放下手機的同時,自己也應當適時、適當放下手機,給與孩子更多時間和更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手中的手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其次,區分校內校外不同場景制定相應的手機使用管控措施。從校內管控來講,《通知》中已經明確學生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如確有需求,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且禁止帶入課堂。學校應以此為依據制定或完善校園手機管理辦法,一方面嚴格限制學生校內使用手機,通過“嚴堵”消解學生自制力不強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公用通話設施、引入新型智能設備等方法滿足學生與家長的聯絡需求。從校外管控來講,要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學生使用手機方面必須承擔的教育職責,家長應當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和正確行動來教育和引導孩子。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使用手機的利弊所在,并形成《家庭手機使用公約》,家長和孩子共同遵守,互相監督彼此嚴格執行,通過行為強化幫助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和按照規則行事的良好習慣。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