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無趣。
學生沒有及時的緊迫任務,中考與高考那是未來的事情。這還是小事,重要的是每本書都是知識的無底洞,不管怎么樣學習都不能保證比別人考得更好,每本書都是沉重包袱,而這些個不斷累積的包袱還要背很多年參加完高考才能卸掉。反正讀不好書,讀好書了也不一定有用,為什么要去讀沒有任何樂趣的書呢?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教科書找不到一點快樂??鞓繁仨毷且鹑伺d趣的東西,這樣的書引起的快樂與好奇促使人去繼續追索讀該種知識或故事直到完結,為了這快樂甚至廢寢忘食,更有快樂的回味無窮,不斷遐想甚至思索。愛因斯坦就是靠這樣的自我閱讀,自得其樂,不懼老師干擾與諷刺,才成為一代偉人的。應試教育不僅不具備這些教育科學性,更惱火的是知識的灌輸與無窮無盡的為難學生讓學生放棄學習。
2、學生得了“人際關系濁水癥”。
很多地方,從小學到初中,連續九年,都是那么百十個同學相處在一起,都只能看到那么一個狹小的天地(好在現在父母外地打工,有的同學可以在假期赴父母處一游,但對改變學生的作用不大),這是極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事情。狹窄的人際交往使人惰情,使人懶散,使人計較,使人大膽放縱胡鬧,部分學生有依賴癥,好像長不大,流弊壞風承傳,人際相處隨意,人際關系復雜化……,筆者把它稱之為人際交往濁水癥。廣泛的交往則似一流清水,純潔、流通、約束、向善、向眾,使人振作,使人警醒,使人修養,使人向上,使人豪邁,使人開闊……。有成就者莫不是多涉遠、多見多感多思者。
如何應對才能改變學生的這種糟糕德育狀況呢?
學分團是四、五位研究同一學分的老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學生在任何學分團學習都是接受精品教育。原則上,學生可以自由選學任何內容,學生學任何學分都可以在不同的團,也就是說學生每個月都可以調換學習地點。每本書的考試要求比較簡單,每本書都有幾百個試題,考試就從中選擇百十個題,得一學分可能是三百個題中出題及格即可,得二個學分可能是從八百個題里面出題及格即可,學分到手,以后不管。初中隨便得什么學分,滿140多個學分即可畢業。高中、大學則設置必修學分。
選課自由,學后無須高考,可以使學習比較輕快,避免了高考制下的學習繁重與無趣。經常變動學習地點,“人生若只如初見”,學生會更加約束向善,彬彬有禮,到處是謙謙君子。
這樣說來,是貧困時代無奈選擇的高考制影響了學生美德的形成。脫貧的中國,應該改變高考制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3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