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孩子極度厭學怎么辦?
厭學和本博士:
15歲孩子極度厭學怎么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前段時間,本博士在湖北黃石某中學做了一個案例。
他們學校厭學情緒強烈,甚至有些同學有自殘行為。
老師、家長以及專家各負其責,甚至有個別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
從2020年開始,學校專門安排了心理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一位苦惱的媽媽說,孩子上初一的時候,喜歡上了班上的一位女生,對此很是癡迷,對此,她沒有直接拒絕,而是找機會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聊了一次。
從交談中,孩子了解到,原來那個女生平時對她的管教很嚴格,給她施加壓力的同時,也給她很大的壓力,讓她心底下很壓抑著一股氣。
所以,她看到那個女生就躲到房間里,沒日沒夜地玩手機,說自己不夠聰明,才會被女生嫌棄,或者是會被冷落。
孩子在這種高壓下,都會壓抑著自己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他們在行為上出現極端的表現。
所以說,當孩子出現類似行為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及時的引導,讓他們通過正確的方法來“馴服”手機。
因為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不再需要通過傷害來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懂得收斂,懂得適度
父母要做出適當的示弱
青春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發生變化,渴望獨立,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所以他們的一些行為,會讓家長感到很憤怒。家長在這個時候,不妨先不說反擊,而是學會“示弱”,讓自己冷靜下來。
比如,做出一個很小的動作,比如說摸摸頭,拉拉手臂等等,讓孩子冷靜下來。
這時候如果孩子依舊是在地上哭鬧,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把自己的期望告訴孩子,讓他們知道你能理解他們的感受。
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而如果家長總是強制要求孩子,孩子一定會產生叛逆的情緒。
這時候,家長不妨試一試“示弱”。
有位媽媽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和女兒一起去逛超市,女兒想要買衣服,而媽媽卻和女兒約定只能買幾個玩具。
媽媽對女兒說:“現在家里的玩具太多了,我們不要買了,在家多陪著待著。”
女兒卻哭著不肯松口:“我不要,我就要那個玩具。”
媽媽很生氣:“哭什么哭,你還有理由哭,哭什么?”
女兒繼續哭,媽媽更生氣了,邊說邊打屁股。
女兒哭著求饒:“媽媽,別打我,求求你了。”
直到媽媽冷靜下來,女兒才慢慢向她妥協,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也要買很多很多的玩具。”
作家這才知道,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態度有多重要。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不冷靜,不講道理的時候,你的態度都很重要。
它們就像是一條生命的“定時炸彈”,在孩子的生命中隨時都可能爆炸。
而我們的態度也會像暴風雨一樣,越控制越強烈,越嚴厲,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已經形成了“抗體”,一旦情緒“決堤”,就會徹底失控。
之前看過一期的紀錄片《零零后》,里面的池亦洋就是一個“問題兒童”。
從小到大,他的父母不僅工作繁忙,就連學習成績都不穩定,連穿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是她父母給操心。
進入青春期后,池亦洋越來越不聽話,爸爸還沒收了他的手機,可是,池亦洋仍然會繼續和爸爸吵架,有一次,甚至還拿刀砍了爸爸。
雖然在后來,池亦洋和父親道歉,但是,其實池亦洋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只不過,青春期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爸爸”的話,卻只記得那種“爸爸像個小孩子”的感覺。
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他甚至想去死!
02 有條件的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這個實驗,看似是青春期的叛逆,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情感需求。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愛的氛圍中長大,這種情感會隨著孩子的認知不斷提高,他對“愛”的理解會逐漸深入骨髓。
比如,孩子不想去學校,可能是因為他感覺學習很累,覺得大人不理解自己。那么,父母就要常常去關注孩子的情緒,經常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然后及時給與反饋。
曾經有一個男孩在高二的時候迷上網絡游戲,他的爸爸知道后,沒有打罵他,而是帶他去打羽毛球,并告訴他,如果你表現好,會得到更多的獎勵。男孩對打羽毛球的印象非常好,從此以后,每次去體育運動時,都會主動去找爸爸比賽的項目,漸漸養成了打羽毛球的好習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6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