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小孩子厭學情緒?
為了在家長、老師們心里播下一個觀念,小孩子天生的,就是不愛學習的。
我在上課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孩子的抱怨: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好煩啊,總是要人盯著才肯好好學習。”
“一上課就犯困,老想睡覺?!?/p>
“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了怎么樣啊?她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只知道關心我學習!”
“學習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課和考試!考得好,他們就高興,考得不好,他們就不高興!”
“我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考了99分,媽媽會說你怎么不考個滿分啊!”
“我覺得學習好像是爸爸媽媽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們安排、決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
“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么啊,你這個年紀還不去上學,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后怎么在社會立足啊,掃大街?”
當孩子放學到家,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幾分啊?第幾名啊?最高分幾分啊?”這會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小小年紀就充滿著競爭感和焦慮感,一旦沒有別人好就壓力山大;
當孩子狀態不好父母還逼著寫作業時,孩子對學習僅存不多的興趣也被磨沒了;
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
當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卻一臉嘲諷“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動,孩子已經無法體會到真切的愛。愛是人成長最重要的內在動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后,而這種彌漫性地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后,也許孩子就會以厭學、拒學作為對學習無奈的回應。
02
從孩子否定自己開始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對學業成就和未來成功過渡關注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痛苦,父母們的傾力安排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掌控感容易變得悲觀抑郁);
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
,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顏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沒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
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持續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從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內在不斷否定自我的聲音會轉化成孩子長期低落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的成績、越來越疏離的同學關系,越來越多的掩飾和情感隔離。
一個小學期間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進入重點中學后,面對幾次考試的失利變得非常沮喪,覺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學都比自己牛。父親對他說:“下降是暫時的,沒關系,下次會考好的!”孩子聽了父親的話,內心壓力更大,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親對成績、對結果的重視,孩子覺得下次可能還會讓父親失望。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孩子的情緒就像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最后,他與父母僅有的溝通方式就如同“流淚”一般,不僅得不到安慰,反而還會遭到拒絕和批評,甚至被訓斥打罵。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6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