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流行一個詞匯叫“雞娃”,意思就是那些望子成龍的虎爸虎媽,不斷給自己子女都在給自己的娃打“雞血”,激勵孩子上進,讓孩子去拼搏。

我發現當年那些說讀書沒用,自己沒讀書不后悔的人,都在拼命“雞娃”,考試分數出來了比誰都關心,各種補習班沒少上。

雖然他們表面看不上讀書這件事,其實是表象,是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足,但又不想比讀了書的人混得差。

因為在社會上吃過虧,知道讀書重要性,只有把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有錢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子女也成為土豪,而是去獲取到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資源。

比如高中名校的一個名額,重點大學的一紙通知書,不過那些后來有錢的人,比窮人更早覺悟,他們更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也會拿自己所有資源去促成這件事。

而窮人孩子一要靠思想早熟的覺悟,二要靠老黃牛般的努力,因為他們父母這一代在精神和知識上不足以引領他們,在資源上也只有用時間去彌補。
“雞娃”已經成了社會一個普遍現象了,也是這個社會環境造成的,如果你不努力,就會落后,其實就是新一代的“進化論”:物盡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但只會更多傾向優秀的人,也決定了很多人會擠破腦袋去成為“二八定律”中的“二”,可實際上只要社會資源總量不變化,不斷“雞娃”只會完成不斷的內「卷」。

河北就是這個樣子,在衡水模式的改造下,年年出高分生,甚至出現將近滿分的情況,整體水平很高,但是河北就這么多指標,學生們只能不斷內「卷」,去爭取不多的機會,付出比別的省份更多的努力。
教育資源的分配也是考出來的,在剛過去不久的長沙中考,據了解真正有資格上公辦高中的學生可能一半都不到,近五萬人參加中考,高中大概錄取2.2萬人,如果上不了公辦普高,很多人只能進私立學校,或者是職高,而上長沙“四大名校”的競爭程度堪比高考。

好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公平的,但是關鍵時刻要做好抉擇,否則一生遺憾。因為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都在提高,所以即使那些曾經堅持“讀書無用論”的父母也會卷入競爭的漩渦中,中國人就是喜歡攀比,也不會接受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矮半頭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