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躲被窩里看抖音、生病住院還在瞅屏幕、切菜盯手機結果受傷……這不是沉迷網絡的青少年,而是“銀發網癮族”。
媒體調查發現,現在老年人沉迷網絡的現象愈發普遍,“父母沉迷手機怎么辦”也成為年輕人社交的熱門話題。在既有印象里,“網癮”是青少年的專屬標簽,誰也沒想到,曾經為孩子沉迷網絡頭疼的父母,有一天自己也難以自拔。
某平臺推出的《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我國超過10萬老人日均在線突破10小時,或一日N刷短視頻,或用游戲金豆換糧油,再不濟走道澆水拉人頭,總之總有一款APP對他們的胃口。如果是日常消遣,老年群體適度上網確實能提升社會參與感、跟上時代腳步,但過度沉迷成癮無疑危害頗大。且不說長期盯著手機會帶來眼疾、肩頸腰背疼痛等健康問題,老年人用網經驗不足、甄別能力較差,也極易被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忽悠誤導,甚至成為詐騙的目標。
“銀發網癮族”為何越來越多?從產品端看,智能手機猶如萬花筒,諸如短視頻等頂流APP,更是從設計理念上就不斷迎合“人性的弱點”,讓用戶如“中毒”般停不下手。加之個別企業為攫取更大利益,故意在產品中內嵌針對老年人的成癮設計,堂而皇之把老年用戶當“韭菜”。從用戶端來說,老年人退出職場生活后,閑暇時間增多,孤獨感強烈,互聯網帶來的溝通和互動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空間和精神寄托,加上一些老人隨著身體機能減退,自律能力也在退化,更加容易沉迷于網絡。
一定程度上,網絡在老年人生活中的“越位”,折射出社會和子女對老年人的關愛還不到位。試想,如果社區街區等能夠更多組織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子女家人可以更多陪伴嘮嗑,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起來、身心愉悅起來,他們又怎會輕易陷入“網癮”之中?為人子女的多回家看看,街道社區多開辦老年課堂、老年俱樂部等線下活動,關愛不缺位,生活更豐富,“銀發族”就能慢慢放下手機、融入社會。
此外,相關企業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不妨推出針對老年人的防沉迷系統,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服務,防止老年人掉進消磨時間、虛假信息等各種“坑”里,讓他們更健康地擁抱網絡。
“有一種孝順,是帶老人跟上這個信息時代”,扶老上網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我國50歲以上網民群體占比為26.3%,人數達2.6億。發揚親情孝道、給予社會關愛,推動形成適老化的數字環境,“銀發族”的生活才能更便利更美好。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