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對孩子厭學有用嗎?
心理咨詢師對孩子厭學
對成人來說,有太多困惑和感受,問題是兒童、青少年認識成人的一個特殊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反映了人們潛意識的心理結構和心理發展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厭學是孩子對學習的一種逃避和反抗,孩子為了避免學習,更多地投入到應付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以及日常生活中。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受內在動機驅使,厭學孩子往往會通過逃學、曠課、打架、玩游戲、結交社會壞朋友等方式,尋找自己的內心所需。
據統計,我國約有3000萬“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愿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不良習慣,學業落后、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大孩子的壓力,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于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于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里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大多數父母做得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06
父母的潛教育化進孩子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以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時宜。至于說到一個人的胸襟懷,更是我們父母們不愿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人物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6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