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來到我專注力班級的時候,我觀察了幾節課,發現孩子孩子有幾點情況:
1.不積極,不愛動腦,上課從來不回答問題;
2.性格安靜,看起來在聽,但是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跟媽媽確認情況,媽媽抱怨得更多:“我要被他搞奔潰了!只愛看電視,不愛學習,做作業不動腦,提到學習就不高興。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了。”
我說:“我有辦法幫助孩子,我也能保證孩子一定會進步,但是有兩個前提:
第一,你得配合我,并經常把孩子情況反饋給我;第二,改變需要慢慢來,不要催我,不要動不動就說孩子怎么還這樣?更不要對孩子表現出你的焦慮。”

我用了2個月的時間,做了3步,到現在孩子學校老師反饋上課積極多了,也會真的聽課了。
這3步真的不難,只是需要引領者有足夠的耐心和覺察力。
第一步、從抗拒到接受并建立聯系。
什么也不做,只默默地了解他、有意識地關注他。
這一步,我花了一周課的時間。不做特別的事情,上課也不點他名,只是上課偶爾跟他有眼神接觸時,給他知道微笑;發現他走神時,摸摸他的頭;他坐姿不好時,扶扶他的手提示他坐端正;課間時,偶爾讓他幫忙倒杯水……
所有這些小動作,不是為了告訴他“你該學習”或者“該認真聽課”,只是告訴他“我知道你在”,也是告訴他“我在并且我經常關注你”。

慢慢地,他放下了對老師的防備和緊張,來上課時會主動跟我打招呼,會主動幫我做小事。
到這里,我知道我與孩子內心之間建立了聯系,可以到下一步了。
【特別提醒】
這一步是很多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過去的相處中,孩子已經認定你對他好是為了讓他學習讓他認真寫作業。
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就是默默地關心他,不多余地提醒你該做什么了。所以在家,父母這一步驟的完成需要更長時間。
第二步,從體驗到習慣并積極參與。
我花了3周的時間做到。
浩浩在課堂上都是被動接受,從不舉手。想通過說教讓他舉手參與課堂是不太現實的,因為他克服不了那點或羞怯或擔憂或恐懼的心理。
于是,在一次上課,我重置了課堂規則,說:“這個問題我點不舉手的同學回答。”
結果浩浩自然是舉手了。舉手,不管是不是回答問題,都是在行為上邁出了第一步,在心理上有了體驗。
連續好幾個問題我都是點不舉手的同學回答。突然有一次,我點了浩浩,讓他回答的是他肯定知道答案的問題。
浩浩回答了,雖然聲音很小,但我帶著全班同學給他鼓勵,因為他這是第一次回答問題。
如此這樣反復幾次之后,浩浩對于舉手回答問題很自然了。不過,每次的問題我都是特意設置他肯定能答對的。
每次都答對,他慢慢對自己恢復信心,開始積極參與課堂,走神的狀況自然就少了。

特別提醒:
這一步就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找到學習的信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不管怎么樣,先要讓他去做。有了行為才會進一步去體驗。孩子的信心是從做、從別人的肯定中來的。
第三步,從習慣到突破并建立自信。
這一步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浩浩在我課堂越來越積極的時候,有一次課間我找到他私聊,跟他做個約定,明天去學校上課時,在語文課上舉手回答一個問題。
因為他喜歡并且信任我,他希望在我面前表現得更好,所以他答應了這個約定。
但是,可惜的是,那天他舉手了,老師卻沒有點他回答問題。
知道情況后,我讓家長跟語文老師私下溝通,請老師幫忙:如果浩浩舉手了,請一定點他回答問題,并且盡量是他能答得出來的,多給他一些肯定。

過了兩天,他過來跟我說:“老師,我做到了!”眼神里是滿滿的興奮。
我假裝淡定:我知道你肯定可以做到啊,你最近一直都在進步呢。告訴我,你當時回答問題后是什么心情?
……
那天上課時,我帶著他站到講臺上,告訴全班同學,浩浩是最近一周進步最大的同學,強化這種突破在他心里的感受。
特別提醒:
光有家長的肯定是不夠,孩子的信心還需要來自課堂,來自老師的肯定和認可,來自周圍同學的認可。
只有去做,他才會有體驗;只有體驗了,他才會有感受;只有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能力,他才會有信心;只有有了信心,他才會主動去學。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