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EDG電子競技俱樂部奪得S11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冠軍,而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TI10國際邀請賽這項總獎金池高達2.58億元人民幣的頂級賽事上中國戰隊LGD俱樂部也斬獲亞軍。近些年,OMG俱樂部拿下中國首個絕地求生世界冠軍、中國隊在暴雪嘉年華中獲得爐石傳說世界杯冠軍……中國電競百花齊放。
從端游到手游,從俱樂部到選手,從觀眾到主播,一條鏈接著全國4億電競用戶的生態鏈條正在被完善打通,兩度進入亞運會正式項目,正在向奧委會積極申請,電競行業在政策與需求端的雙重紅利下急速發展。
無論未來如何書寫,回首中國電競事業,SKY李曉峰的名字總會排在第一個,像是首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他第一次將中國的電競帶到了世界電子競技的頂峰。2001年成為Home戰隊主力之一,2004年,成為war3選手,2005、2006連續兩屆WCG(電子競技世界總決賽)魔獸爭霸項目冠軍,被稱為魔獸“人皇”,是衛冕WCG魔獸爭霸項目的世界第一人,并且進入了WCG名人堂,與BOXER等電子競技前輩享受同等高的榮譽。2008年,李曉峰作為火炬手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圣火傳遞活動。
在世人眼中,成為職業電競選手,高薪、體面、前景寬闊,工作內容好像也就是打打游戲并不辛苦,一個又一個賽事拿下冠軍、亞軍,似乎榮譽與獎勵都輕而易舉。在備受世人矚目的同時明星選手豐厚的收益與耀眼的榮譽也讓不少年輕人為之向往,有家長提問,孩子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我應該如何引導他?中國電競第一人SKY李曉峰給出了他的回答。
電競不是打游戲:成為明星電競選手比考清華北大還難
且不說打職業電競是對是錯,首先聊聊對電競的正確認知。李曉峰說,許多人認為電競就是打游戲,其實這是錯的。就拿英雄聯盟為例,以2018年統計數據為參考,穩定在線玩家4600萬人,但其中能成為職業選手并拿到較高收入的者不超過百人——至少5000名玩家中只有一個能靠玩游戲獲得不錯的收入。
而這個比例甚至比考取清華北大還低。每一年大約2000人中就能產生一個清北學子,從事職業電競并不比讀書學習容易。
電競行業公認的職業選手黃金年齡段是15-23歲左右,但是年齡符合只是其中一項,更重要的是天賦、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那么什么是游戲天賦的“硬標準”?至少能達到所有游戲玩家中前一萬名的水平。
對應到具體的游戲中大概是:英雄聯盟最低達到王者段位、王者榮耀最少達到百星王者或巔峰賽2100分以上、絕地求生在所在服務器前1000名以內且KDA達4.0以上、DOTA2段位達到冠絕一世天梯分6000分以上。
而這些只是個準入門檻,還需要專業俱樂部進一步篩選,達不到這個水平基本就與電競選手無緣了,而進入職業戰隊的青訓營,需要把國服排名提高到前100名。
“硬件”過關,還得吃苦:每周7天把一個打法重復14個小時
那年齡、天賦都符合要求,就能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嗎?
李曉峰認為,競技狀態也非常重要,在打游戲時是否有團隊精神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和抗壓性好不好,能否吃苦耐勞,高效且穩定。
職業電競選手要一周7天不休息,每天練習12個小時以上,在備戰重大賽事前甚至每天會超過14個小時,而在練習時不像平時游戲那樣可以隨便“秀”,你必須得在固定的位置采用固定的打法,重復練習幾十甚至幾百上千場次,這就要求準入者既得能吃苦也得能受得了“枯燥”。
不同的是收入,相同的是傷病:收入幾千萬到幾萬元不等
職業選手的收入是由戰隊工資和賽事獎金提成構成,而明星選手會有額外收入,如直播平臺的簽約收入、商業代言及活動。退役后可以選擇做游戲主播、解說和戰隊教練等,頂級選手每年靠直播可以有幾千萬收入、中等主播有幾百萬、小有名氣的退役選手每年幾十萬、不知名的退役選手幾十萬到幾萬不等,而做戰隊教練,游戲項目和隊伍成績不同收入從十幾萬到幾百萬不等。
職業電競選手如傳統體育項目的選手一樣,一定也會面臨傷病纏身,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精神高度集中、肌肉高度緊張、長期的久坐,從事電競的選手們手腕、手指、肩膀、眼睛多少都會有勞損,“腱鞘炎”、“鼠標手”基本是常態。
電競行業與其他任何行業一樣呈“金字塔”分布,攀到高峰者被世人矚目,而中途掉隊者則默默無聞,金錢、榮譽、未來都在峰頂,但還有大量沒能達到峰頂的從業者。奪冠熱潮的狂歡背后,想從業職業電競的人不妨好好想一想,電競,真的適合自己嗎?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