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勸退班是扼殺夢想還是戒除網癮(電競不就是網癮少年嗎)
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是許多家長都為之頭疼的問題。為了幫孩子戒斷網癮,一部分家長開始尋醫問藥,甚至極端地將孩子送進網戒學校,借助物理手段戒除網癮。
戒除網癮?目前幫孩子戒除網癮的方法,主要是分成3種,第一種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沉迷網癮,等孩子自己哪一天玩夠了,自己醒過來,但要等半年,1年,3年,5年,不知道?第二種是送孩子去封閉網癮學校3-12個月,但家長先要確定孩子從網癮學校回來后再次接觸網絡沉迷進去怎么辦?第三種是家長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每天在正常的上學,正常的完成作業,正常的作息基礎上,每天有邊界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來的改善孩子網癮方案,可找我們獲取戒除網癮的6個步驟資料。
但是,網戒學校所采取的戒斷手段要么效果不佳,要么就是“反人類”甚至引發爭議。同時,強制將網癮青少年送往網戒機構的方式,也嚴重破壞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家庭危機頻發。
在這種情況下,近期一些地方出現了以“魔法打敗魔法”的網戒新手段——“電競勸退”,還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追捧。所謂“電競勸退”,指的是將網癮青少年送往專業電競機構,通過嚴苛訓練、高強度電競實戰,打擊網癮青少年的自信心,致使其主動打消將玩游戲發展成為職業或謀生手段的“夢想”。
那么,通過“電競勸退”戒除網癮的方式效果究竟如何?“電競勸退”的背后,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借“勸退”挽救培訓業務
“現在做‘電競勸退’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專業電競培訓學校。”
在廣州天河經營一家電競培訓機構的張瓊(化名)告訴懂懂筆記,所謂“電競勸退”戒網,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網癮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希望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想法,以“電競培訓”為名對其進行“魔鬼式”職業訓練,令其知難而退,從而戒斷網癮。
事實上,職業電競選手的真實訓練相當枯燥和嚴苛,為了與隊友打配合,培養團隊默契,職業電競選手每天都需進行長達十小時以上的訓練,過程可謂艱苦無趣。作為培訓機構,張瓊很明白并非所有學員都能忍受這份艱苦,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
“即便專業的電競戰隊,培養的選手里面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能參加職業競賽。”張瓊表示,由于殘酷的電競訓練有一定游戲癮戒斷的效果,再加上“電競勸退”有利可圖,她所經營的這家電競培訓機構最近也跟風做起了“電競勸退”業務。
目前,市面上的電競培訓機構收取學員的培訓課程費用大致在每年一萬元至三萬元之間。部分頂級的電競訓練營,每月收費即可高達上萬元,而且電競培訓業務的目標群體,也大都是暫無經濟實力且喜歡游戲的青少年。
“如果你是家長的話,你會花幾萬元將沉迷于游戲的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天天玩游戲嗎?”張瓊告訴懂懂筆記,除了極少數開明的家長愿意遵循孩子意愿,將其送到電競學校學習電競知識和技能外,大部分家長想戒斷孩子的網癮都來不及,更不可能掏錢讓其學習電競。
因此,這也導致一部分電競培訓機構招生困難、生源短缺,甚至是陷入了經營困境。而張瓊所經營的電競培訓機構為了緩解經營壓力,平日里也會開放部分電競卡位出租給普通玩家,以創造電競培訓之外的些許收益。
“雖然很少會有家長花幾萬元送孩子去學專業的電競技能,但是如果告訴癡迷游戲的學生家長,我們機構能幫助孩子徹底戒斷網癮,這些家長會不計成本的。這也是電競勸退業務之所以備受家長追捧的原因。”對于機構而言,同樣是電競訓練的那套手段,但是將概念從“培訓”換成了“勸退”,家長非但不再排斥還十分樂意將孩子送來參加“魔鬼訓練課程”。
為了更好地推廣“電競勸退”業務,張瓊以及同事過去一個多月來加入了大量的社區微信群組,還與部分K12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宣傳這一項全新的業務,目前得到了一些家長的肯定。近一個月來。張瓊所在機構招收的“電競勸退”報名學員已經將近五十人,每月收費為3000元,“日常訓練比一般培訓殘酷些,而且中途退出也不退費,不過家長都毫無怨言。”
顯然“電競勸退”的概念,巧妙地利用了部分家長熱切期盼戒斷孩子網癮(游戲癮)的需求。同時,以戒斷網癮為名的“電競勸退”業務,也為大量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電競培訓機構創造了新的營收。
不過,如今這門生意吸引的已經不止專業的電競培訓機構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網癮青年”也在琢磨“電競勸退”行當里面的油水,他們又是誰?
“網癮少年”變身游戲陪練
“電競勸退,保證斷絕把玩游戲當職業的夢想,收費靈活見效快!”
在某社區平臺上,懂懂筆記看到了一則“電競勸退”的廣告,根據對方留下的號碼交了好友之后,這位自稱是資深電競選手的Jay表示,自己目前也在兼職提供“電競勸退”服務,特點就是能精準打擊玩家的自信心。
“一次收費150元,如果是包月的話2000元,把他的(勸退者)聯系方式給我就行。”Jay表示,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合作方式,在付費之后,只要提供目標勸退者的聯系方式,或者游戲內賬號即可。
聊天中了解到,Jay在接到任務訂單后會在勸退目標經常出沒的平臺、游戲內,以“免費陪練”的名義接近勸退目標,為被勸退者提供陪練服務。接下來的操作就是在“陪練”過程中“狂虐”勸退目標,并數落自以為競技技巧很高、以電競為夢想的目標玩家。
“想讓他(被勸退者)徹底放棄電競夢想,一、兩次肯定不行的,要經常虐才有挫敗感,如果效果不佳的話,我還可以叫上其他朋友,開黑一起狂虐(被勸退者)直到他失去信心為止。”Jay解釋稱,只要勸退目標經常失敗受挫,自然會失去信心,從而放棄電競夢想。
這位“資深電競選手”甚至發來截圖,展示自己的游戲戰績,稱以自己目前的水平一般游戲玩家沒有可能贏得了他。另外他已經接過五六單生意,都是家長付費讓他“勸退”自家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我不是機構,所以精力也有限,想安排你最好盡早決定。”
當問及具體的“勸退”效果如何,如果無效是否可以退款時,Jay只是避重就輕的說道,具體效果要看個體,他只能盡力而為,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隨時選擇終止服務,“費用肯定是不退的,所以請謹慎考慮。為了孩子,我覺得這點兒錢還是值得的。”
為了保險起見,懂懂筆記將這位“資深電競選手”的廣告和敘述內容發給準電競公會選手“小六”,并詢問其有何看法。作為一名準職業電競選手,小六斬釘截鐵地指出,“這就是以前搞游戲陪練、代練的人,只不過換了新概念,沒想到收費還這么貴。”
所謂的游戲陪練、代練,指的是陪入門游戲玩家玩游戲,或是幫入門玩家練號的人。他們大部分本就是“深度網癮”的游戲玩家,玩游戲時間較長,做陪練的服務對象大多也是是沒有任何經驗的網癮少年。
由于多數有游戲癮的孩子沒有過多零花錢,因此這些孩子玩游戲時請陪練、代練的預算也十分有限,大多時候請陪練只能付幾元十幾元,難以滿足那些“深度網癮”玩家的需求。
“現在可好,有了‘電競勸退’的概念后,變成學生家長出錢請這些‘深度網癮’的玩家玩游戲,陪練收費還高了十倍,最搞笑的是有些技術不如小學生,結果是誰勸退誰還不一定呢?”小六不屑地嘲諷道。
自從“電競勸退”的概念走紅之后,不少玩家都發現部分電商、二手平臺上陸續出現了一些“電競勸退”相關服務。其中,或許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深度“網癮青年”借“勸退”概念賺取游戲陪練的錢。
這場魚龍混雜的游戲勸退生意,能否讓家長滿意,他們是否還會熱捧“電競勸退”服務呢?
家長只能放手一搏
“只要(網癮)能斷根,別說幾千元,幾萬都行的。”
聊及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的話題,家住珠海的張先生就氣得牙癢癢的。他無奈地說到,原本兒子在中學時期品學兼優,然而在順利考上重點大學之后,受室友的影響開始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終日不思學業。即便放寒暑假在家,孩子也疏于與家人溝通,整天坐在電腦前打游戲。
更讓張先生氣憤的是,去年夏天他和孩子爭吵起來,指責對方前途將毀于游戲時,孩子居然堅決的表示,要在大三開始報名參加培訓,成為一名電競選手通過打游戲掙錢。
“罵也罵了,都成年了,難不成還要訴諸棍棒嗎?那樣的話我也怕影響父子關系。”為了幫兒子戒斷網癮,讓其不再沉迷游戲,他和愛人曾”押”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但并未奏效,“在家打游戲怕我罵,結果現在寒假天天跑到網吧去,真的是太頭疼了。”
有親友前一陣子向他和愛人推薦了“電競勸退”話題,這也讓張先生再次燃起幫蓋子戒斷網癮的希望。盡管知道負責“電競勸退”的大部分是專業電競培訓機構(收費很貴),也可能有沉迷網癮的游戲玩家兼職“勸退服務”,但他還是毅然決定試一試。
“那天我跟兒子說,要送他學電競,他一開始還遲疑了一下,后來就很開心的接受了。”張先生告訴懂懂筆記,雖然預估每月“勸退”費用要大幾千元,但他還是希望能借寒假這段時間讓孩子通過“被虐”戒斷網癮。
盡管對報名“電競勸退”有著各種擔心,但作為家長他對兒子沉迷網絡游戲的現狀已經束手無策,只能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哪怕有一線機會,我相信大多數家長和我一樣都會做出這個選擇,反正情況也不可能更糟了。”
如今,已經報名參加“電競培訓”的小張已經上課一周有余,未來等待老張的不知又會是怎樣的結局……
“游戲勸退”或者“電競勸退”看似無厘頭甚至很不靠譜,但是這門生意因為巨大的“社會基礎”正在逐漸發展壯大。根據2020年5月13日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未成年網民為1.75億,其中玩游戲比例高達61.0%,位列上網活動的第三位。
除了擁有廣大群眾基礎,游戲玩家中十幾歲的青少年群體更是占據絕大多數。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游戲行業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受訪用戶中有八成為游戲玩家,其中,30歲以下的手游用戶占比將近五成,中重度、中度玩家占比達到了44.5%;也有公開數據顯示,目前網絡游戲玩家的年齡主要分布19歲至25歲。
【結束語】
針對沉迷游戲的現象,目前多數主流游戲平臺都推出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但在部分家長眼中,防沉迷的限制仍舊指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限制已經成年的“網癮少年”以及大學生群體。因此,網癮戒斷市場的潛在需求巨大,也導致了“電競勸退”業務的興起。
家長們要么吼著“敢去網吧就打斷腿”,要么抱著“放手一搏“的心態,嘗試這種”電競勸退“的新形態服務,可能很多時候也只是讓別有用心的電競機構或者“深度網癮”玩家賺到了意外之財。當然,不排除真有網癮少年因為體驗了一番職業電競選手的艱辛與不易,由此踏上電競選手的坎坷旅途,這或許也不失為是一件好事。
————————————————————————————————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4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