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有一個六歲的兒子晶晶,就是不愛上學。新生開學的第一周,頭三天還興沖沖地到校去,可第四天就懶得背書包了,以后更是常常逃學,在家和校門之間跟家長與老師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
媽媽就問:“晶晶怎么不想上學了?”晶晶說:“上學真沒意思。”王女士一聽,心里就著了慌:孩子才剛上學就感到沒意思,這不是厭學嗎?這么小就有這種情緒,往后還怎么繼續上好學啊?
其實,家長不必驚慌。這只是孩子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學校恐懼癥。有些孩子除害怕上學外,還害怕教師、學校的環境、同學等。為了逃避這一切,孩子就會做出保護自己的行為,例如每到上學前會感到身體不舒服,編造一些不去學校的理由。
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
1.當看到比自己年齡大的小朋友上學時背著書包那神氣的樣子,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會很羨幕他們,恨不能已早一天背上書包上學去。等到真的上了學剛新鮮了幾天,卻過不了多又厭學了。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1.與親人感情有關。有些孩子往往很不情愿離開自己的親人,奶奶、媽媽或其他親人也會因孩子離家后產生一種依戀不舍之情。從孩子的心理發展看,低年級的孩子在這殿時期對親人有較強的依賴性,尤其是當前我國的“四二一”型家庭的增加,獨生子女會受到超乎尋常的關懷。
2.有些父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孩子,使孩子受到不良刺激影響。孩子有點兒小錯或考試出現些題,父母就劈頭蓋臉地、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和罵孩子,經常用“你不聽話,就告訴們學校”或“你不好好學習就讓老師批評你等成的語言刺激孩子,給孩孔心理造成很大壓力,使孩子感到對上學有一種恐懼感。一些性格孤、任性的孩子更害怕自己因一時學習不好或違反紀律,會遭到老師批評或同學的奚落,因而不愿上學。
3.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也會使孩子不愿上學。一些破碎家庭,由于失去了原有家庭結構的平衡與和諧的家庭氣氛,使孩子的身心發展受到創傷。根據所學校調查表明,品行不良、學習不好的學生中,很大部分是來自破碎家庭的子女,父母離異或正在鬧離婚的子女占多數。由于父母感情破裂,給孩子心理造成創傷,產生了逆反心理,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這些孩子道德觀念模糊,別是非能力差,性格孤僻,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極人生態度。
幫助孩子客克服厭學的方法
1.讓孩子喜歡自己的老師。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對自己不良習慣的約束力,是緊緊和情感連在一起的,特別是對老師的情感。喜歡某位老師,孩子就會認真完成這位老師布置的作業,會在這位老師的課堂上認真聽講、踴躍發言。
所以,作為家長,要成為孩子和老師之間情感的橋梁,告訴孩子“你們老師真好”“老師唱歌真好聽”“你們老師做操時,動作特別美”“老師一笑真好看”“看得出,老師很喜歡你”“老師提醒你,是關心你”等,引導孩子發現老師的優點,體察老師的關愛,讓孩子喜歡自己的老師。
2.鼓勵孩子多為集體做事情。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日和孩子一起縫制幾個沙包,讓他拿到班上,課間時和同學一起玩;可以和孩子一起捆上兩個小墩布,放在教室里用以搞衛生;如果需要,還可以把家里的花草搬到教室里一兩盆,給教室增添色彩。通過這些做法,來增強孩子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以便盡快融入集體。
3.幫助孩子實現“我要當個好孩子”的愿望。每一個孩子在上學的第天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要當個好孩子!怎樣才能幫助他實現這個愿望呢?建議家長經常和老師聯系,問一問最近老師對學生有什么具體要求。比如,入學后,老師要求學生在家要愛勞動。那么,家長發現孩子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就要及時表揚:“你真是個好孩子,剛上幾天學,就會主動做這么多事情了!”讓孩子有種自豪感。
4.當老師頻繁告狀時,家長要格外理智。孩子因為上課不專心、作業完成得不好、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就不要沒完沒了地數落孩子,這樣會加劇孩子對學校生活的厭煩甚至恐懼。在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老師越是告狀,家長越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的東西。比如,孩子今天的作業雖然沒得小紅旗,可家長發現“這個字寫得不錯,你看這一筆寫得多有勁”,轉移關注點,保護孩子的自信,呵護孩子的自尊,這是十分關鍵的。干萬別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給批評沒了。
點評
孩子厭學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剛上一年級的孩子。當孩子出現這種厭學情況時,家長首先要克服焦慮心理,如過分溺愛、缺乏主見、屈從孩子的無理要求等。此外,父母應該注重在平時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同齡伙伴相處的社交能力,鼓勵他走出家門與伙伴一起玩耍,對來到家里做客的孩子的伙伴也應表示熱情歡迎。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2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