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微博的出現,再次將一個特殊的群體團結在一起。
他們哭泣,
他們歡笑,
他們歌頌,
他們奔走吶喊,那個被叫做“楊叔”的惡魔,終于連同他的地獄倒下了!
(微博信息)
網友“未消逝的青春2015”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電擊下的少女和被毀掉的人生》,里面講述了他在臨沂網戒中心的真實經歷,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這一次,他終于等來了,一個期盼已久的答案,只是這個答案并不完整,因為罪魁禍首并沒有受到真正意義上的處罰。
畢竟早在十年前,2009年7月8日,《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有關部門便勒令楊永信關停電療機構。
只是,受害者的高興還沒有持續多久,家長們對孩子的焦慮便再一次填滿了這里。
1、人間世
2016年9月,黑龍江省發生了一起人倫慘劇:
16歲的少女陳欣然(化名),把她的母親李曉梅(化名)囚禁在肇東市的家中8天,其中有4天沒給母親吃飯,并且用膠帶和布條把母親捆在椅子上毆打,母親最終被折磨致死。
母女,本應是人世間最親密的關系,卻為何反目成仇呢?
在這出人倫慘劇的背后,卻是因為父母做出的一個決定,在陳欣然后來發表的帖子里寫道:
七月份帖子:門在我打開的瞬間發出了巨大的聲響。進來了兩個健壯的男人……然后我就被架了出去。我被塞進一個魯A黑車。那兩個男人夾著我的腿和手把我摁到了車底,一個年輕女性搜了我的身,把煙、手機、錢都拿走了。而我一個轉身,咬住了那個女的臉,其中一個高個的男人快速拽住我的頭發用力往下拽。……用他的膝蓋用力頂我的肩膀,我頓時疼的沒有了力氣。另一個男人則迅速啟動了車輛,那個女人抱住了我的腿。就這樣我離開了我剛上班一天的地方。
八月份帖子:現在用他們(家人)的錢練拳擊,武術,過段時間就偷襲他們,讓他們不死也殘。
父母與子女之間,在無形中由親人化作仇敵,這份怨恨的背后,隱藏的是比慘劇更深刻地原因。
2、在人間
電療過后“網癮”治愈了,可父母和子女之間,卻再也回不到從前雖然吵鬧,依然彼此信任的局面。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由最親密的親人,化作了冷冰冰的撫養生育的職責。
矛盾根源
中央電視臺做過一個采訪,他們邀請一批把孩子送入“網癮”治療中心的家長,一起召開了一任意見訪談會。
在會上,主持人詢問了五個問題:
曾經在家庭生活中對孩子使用過暴力的,請舉一下手;
因為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顧及孩子的,請舉一下手;
在生活中不尊重孩子意見,言語中經常刺傷孩子的,請舉一下手;
作為父母,不懂得如何與子女溝通的,請舉一下手;
在觀念中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隨意支配的,請舉一下手。
令人震撼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都舉起了自己的手。
于是,悲劇便這樣發生了。
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了各自評定價值的標準,孩子追求獨立的人格,想要通過打破常規的束縛,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價值。
父母則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一邊憂慮孩子成績比不上身邊親朋好友的子女,另一方面憂慮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但是,自己卻無計可施,孩子依舊特立獨行。
這時候,一則廣告映入眼簾,或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好心人”突然跑來介紹有那么一處好地方,父母只需要交上六萬,孩子就可以煥然一新!
父母聯合醫院,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去。有旅游的、做生意的、吃飯的……
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和你們之間的信任破裂,親情上的羈絆也不復存在。
進入治療機構,首先就是收繳個人物品,隔斷與父母的聯系,再把子女劃入不同的集體,名曰“盟友”,設立干部協助管理。
配合的家長被納入“家委會”,家長與子女為了感激楊永信,要稱呼其為“楊叔”,跪拜禮和錦旗是標配。要想出去,孩子必須學會沉默,因為在孩子被送進來承受電擊的那一刻,父母便已經成了對立的敵人,真相自然是無從談起的,被抓住,保不定又是一番電擊治療了。
愛的教育
?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本來不必那么僵硬,在各自缺乏溝通的情況下,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選擇了這所謂的“電療”。
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著學業、事業、愛情、父母的期望等等各方面的壓力,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立了。
但是,當他們本身的能力無法適應需求時,就會產生自卑、逃避、沉默等等反應,而不知情的家長在一旁憂慮,做出了錯誤的應對。
?他們真正需要的,只不過是父母一句認同、鼓勵,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次溫暖地陪伴。
愿天下父母,面對孩子的變化,可以靜下心來,真真切切去理解的孩子。那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保持家庭的和睦。
?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2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