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澳門必打卡”的美食清單。
紀錄片《澳門之味》登陸中央電視臺,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先火上熱搜的竟然是“蛋撻”的讀音。
這個在大家心目中耳熟能詳?shù)摹癲àn tǎ”,其實名叫:“dàn tà”——
“撻”,其實是英文tart的音譯字,一般是指餡料外露的餡餅,這是相對于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的派pie而言。
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里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tǒng)點心Pasteis de Nata后,決定在傳統(tǒng)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chuàng)意,于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huán)島開設(shè)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面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chuàng)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
葡撻雖然是安德魯所創(chuàng),然而揚名卻是拜安德魯和妻子的婚變所賜。1996年,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婚姻破裂。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另起爐灶,把原先屬于自己名下的店改名“瑪嘉烈”,之后卷起了一陣葡撻旋風。
說完葡撻的身世,回觀在漢語中,“撻”目前有且只有一個讀音——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微博、人民日報等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wǎng)絡(luò)游戲怎么辦,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69xo69.com/153503.html